ZHCSY30 April 2025 TPS388C0-Q1
PRODUCTION DATA
| 最小值 | 標稱值 | 最大值 | 單位 | 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常用參數 | ||||||
| tBIST | 具有 BIST 時的 POR 就緒時間,TEST_CFG.AT_POR=1 | 包括 OTP 負載 | 12 | ms | ||
| tNBIST | 不具有 BIST 時的 POR 就緒時間,TEST_CFG.AT_POR=0 | 包括 OTP 負載 | 2 | ms | ||
| BIST | BIST 時間,TEST_CFG.AT_POR=1 或 TEST_CFG.AT_SHDN=1 | 10 | ms | |||
| tI2C_ACT | 從 BIST 完成開始激活 I2C | 0 | μs | |||
| td(nRST) | 故障檢測到 NRST 置為有效的延遲 | 25 | μs | |||
| tWDO | 故障檢測到 WDO 置為有效的延遲 | 25 | μs | |||
| tNIRQ | 故障檢測到 NIRQ 置為有效的延遲(OV/UV 故障除外) | 25 | μs | |||
| tPD_NIRQ_1X | HF 故障傳播檢測延遲(默認抗尖峰脈沖濾波器)包括數字延遲 | VIT_OV/UV +/- 100mV | 650 | ns | ||
| tPD_NIRQ_4X | HF 故障傳播檢測延遲(默認抗尖峰脈沖濾波器)包括數字延遲 | VIT_OV/UV +/- 400mV | 750 | ns | ||
| tD | RESET 延時時間 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00 | 200 | μs | 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01 | 1 | ms | 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10 | 10 | ms | 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11 | 16 | ms | 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00 | 20 | ms | 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01 | 70 | ms | 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10 | 100 | ms | 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11 | 200 | ms | ||||
| tD_WD | WDT 延遲 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00 | 1 | ms | 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01 | 2 | |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10 | 5 | |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011 | 10 | |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00 | 20 | |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01 | 50 | |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10 | 100 | |||||
| I2C 寄存器延時時間 = 111 | 200 | |||||
| tGI_R | 通過 I2C 實現 UV 和 OV 去抖范圍 | FLT_HF(N) | 0.1 | 102.4 | μs | |
| I2C 時序特性 | ||||||
| fSCL | 串行時鐘頻率 | 標準模式 | 100 | kHz | ||
| fSCL | 串行時鐘頻率 | 快速模式 | 400 | kHz | ||
| fSCL | 串行時鐘頻率 | 超快速模式 | 1 | MHz | ||
| tLOW | SCL 低電平時間 | 標準模式 | 4.7 | μs | ||
| tLOW | SCL 低電平時間 | 快速模式 | 1.3 | μs | ||
| tLOW | SCL 低電平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0.5 | μs | ||
| tHIGH | SCL 高電平時間 | 標準模式 | 4 | μs | ||
| tHIGH | SCL 高電平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SU;DAT | 數據建立時間 | 標準模式 | 250 | ns | ||
| tSU;DAT | 數據建立時間 | 快速模式 | 100 | ns | ||
| tSU;DAT | 數據建立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50 | ns | ||
| tHD;DAT | 數據保持時間 | 標準模式 | 10 | 3450 | ns | |
| tHD;DAT | 數據保持時間 | 快速模式 | 10 | 900 | ns | |
| tHD;DAT | 數據保持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10 | ns | ||
| tSU;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建立時間 | 標準模式 | 4.7 | μs | ||
| tSU;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建立時間 | 快速模式 | 0.6 | μs | ||
| tSU;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建立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HD: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保持時間 | 標準模式 | 4 | μs | ||
| tHD: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保持時間 | 快速模式 | 0.6 | μs | ||
| tHD: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保持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BUF | STOP 與 START 條件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 | 標準模式 | 4.7 | μs | ||
| tBUF | STOP 與 START 條件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 | 快速模式 | 1.3 | μs | ||
| tBUF | STOP 與 START 條件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0.5 | μs | ||
| tSU;STO | 停止條件的建立時間 | 標準模式 | 4 | μs | ||
| tSU;STO | 停止條件的建立時間 | 快速模式 | 0.6 | μs | ||
| tSU;STO | 停止條件的建立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rDA | SDA 信號的上升時間 | 標準模式 | 1000 | |||
| trDA | SDA 信號的上升時間 | 快速模式 | 20 | 300 | ns | |
| trDA | SDA 信號的上升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120 | ns | ||
| tfDA | SDA 信號的下降時間 | 標準模式 | 300 | ns | ||
| tfDA | SDA 信號的下降時間 | 快速模式 | 1.4 | 300 | ns | |
| tfDA | SDA 信號的下降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6.5 | 120 | ns | |
| trCL | SCL 信號的上升時間 | 標準模式 | 1000 | ns | ||
| trCL | SCL 信號的上升時間 | 快速模式 | 20 | 300 | ns | |
| trCL | SCL 信號的上升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120 | ns | ||
| tfCL | SCL 信號的下降時間 | 標準模式 | 300 | ns | ||
| tfCL | SCL 信號的下降時間 | 快速模式 | 6.5 | 300 | ns | |
| tfCL | SCL 信號的下降時間 | 超快速模式 | 6.5 | 120 | ns | |
| tSP | 被抑制的 SCL 和 SDA 尖峰的脈沖寬度 | 標準模式、快速模式和超快速模式 | 50 | ns | 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