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 3 展示了建議的低成本再浪涌電流控制方法。與圖 1 相比,有兩個不同之處。首先,RT 已從交流側移至直流側。其次,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(MOSFET) Q5 取代了傳統的機械繼電器。選擇固態繼電器是因為需要快速開啟和關閉繼電器,而機械繼電器速度太慢,無法滿足這一需求。另外,由于 MOSFET 無法切斷交流電壓,因此其位于直流側。浪涌電流限制的工作原理與傳統方法相同。第一次向 PSU 施加輸入電壓時,RT 將限制浪涌電流。浪涌電流通過后,Q5 開啟且 RT 被旁路。
圖 4 展示了建議的再浪涌電流控制方法。VAC 是 PFC 輸入電壓,VOUT 是 PFC 輸出電壓,IAC 是輸入電流。Q1 和 Q2 是高頻開關,在每個交流半周期中交替用作 PFC 升壓開關或同步開關。在 PFC 滿負荷運行時,交流線路電壓會下降 10ms,然后恢復到其峰值。這是交流電壓下降最糟糕的情況。
以下是建議的再浪涌電流控制方法:
- 在 t0 時:檢測到交流電壓下降時,Q1 和 Q2 關閉。您還必須同時關閉 PFC 電壓和電流環路,因為如果電壓環路和電流環路持續運行,其積分器將累積。當交流電壓恢復且 PFC 開啟時,將出現較大的 PWM 占空比,從而導致較大的電流峰值,可能會損壞電源。
- 電流環路關閉后,將其復位為 0 并清除其積分器歷史記錄。如果不清除積分器,當交流電壓恢復且 PFC 開啟時,PFC 將在交流電壓下降前以相同的 PWM 占空比開啟,而該占空比可能不合適。例如,如果在過零時發生交流電壓下降,則 PWM 占空比幾乎為 100%。如果交流電壓恢復交流峰值而未清除電流環路積分器,則交流峰值時發生的占空比幾乎為 100%,并將生成一個較大的電流峰值,這可能會損壞電源。對于電壓環路,關閉后應將其凍結以保持其內部值。電壓環路輸出代表負載并用于生成電流環路基準;因此,您需要保持其值,以使負載在交流電壓下降期間不會發生變化。
- 在 t1 時:交流電壓恢復。由于 VAC > VOUT,生成的再浪涌電流將為大容量電容器充電。Q1 和 Q2 保持關閉。
- 在 t2 時:再浪涌電流超出可編程閾值并觸發繼電器 Q5 關閉事件。當 Q5 關閉時,再浪涌電流隨即受 RT 限制,其幅度迅速下降。繼電器 Q5 僅關閉極短的時間(例如 10μs),然后再次開啟。Q5 開啟后,再浪涌電流會再次上升,直至超出閾值。此過程不斷重復,直到再浪涌電流不再超出限值。圖 5 顯示了此進程的流程圖。
- 在 t3 時:VAC < VOUT。現在,是時候開啟 PFC 了。將電壓環路基準設置為等于 t3 時的瞬時 VOUT,然后開啟電壓環路。之后,逐漸增加電壓環路基準,直到其達到正常設定值。對于電流環路,首先計算占空比 D = (VOUT – VAC)/VOUT 并將其注入電流環路,以在電流環路開啟時使電流環路輸出從計算出的 D 開始。然后,開啟電流環路。最后,開啟 Q1 和 Q2 使 PFC 正常運行。
此過程不斷重復,直到 V OUT 超過 VA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