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CSQB8D July 2021 – March 2025 TPS38700-Q1
PRODUCTION DATA
| 最小值 | 標稱值 | 最大值 | 單位 | ||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常用參數 | ||||||
| tD_ENx | 從時隙開始到 ENx 切換的延遲 | 從時隙開始 | 10 | μs | ||
| tD_CLK32K | 從時隙開始到 CLK32K 切換的延遲 | 從時隙開始 | 10 | μs | ||
| F_CLK32K | 頻率 | 電容負載 = 12pF | 32768 | Hz | ||
| D_CLK32K | 占空比 | 電容負載 = 12pF | 40 | 50 | 60 | % |
| Trf_CLK32K | CLK32K (Rpullup = 4.7k?) 的上升或下降時間 | 電容負載 = 12pF | 50 | ns | ||
| tD_ENx,y | 同一時隙中 2 個后續 EN 之間的延遲 | 1 | μs | |||
| tNRST_EN | 緊急斷電時從 NRST 到 ENx 的延遲 | 序列 2 和 9 | 200 | ns | ||
| tD_NRST | 從 ACT 引腳的下降沿低于 VIL 或 VDD 引腳的下降沿低于 VDDmin 到 NRST 置為有效的延遲 | 25 | μs | |||
| tD_NIRQ | 故障檢測到 NIRQ 置為有效的延遲 | 25 | μs | |||
| tBIST | 具有 BIST 時的 POR 就緒時間 | 包括具有 ECC 的 OTP 負載 | 15 | ms | ||
| tNo_BIST | 不具有 BIST 時的 POR 就緒時間 | 包括具有 ECC 的 OTP 負載 | 2.5 | ms | ||
| BIST 時間 | 12.5 | ms | ||||
| tStartup_CLK32K | 上電時從 UVLO 啟動時鐘 32k | 50 | ms | |||
| Freq_fault | 晶體頻率故障檢測時間 | 1 | ms | |||
| I2C 時序特性 | ||||||
| fSCL | 串行時鐘頻率(1) | 標準模式 | 100 | kHz | ||
| fSCL | 串行時鐘頻率(1) | 快速模式 | 400 | kHz | ||
| fSCL | 串行時鐘頻率(1) | 超快速模式 | 1 | MHz | ||
| tLOW | SCL 低電平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4.7 | μs | ||
| tLOW | SCL 低電平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1.3 | μs | ||
| tLOW | SCL 低電平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0.5 | μs | ||
| tHIGH | SCL 高電平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4 | μs | ||
| tHIGH | SCL 高電平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1 | μs | ||
| tHIGH | SCL 高電平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SU_DAT | 數據建立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250 | ns | ||
| tSU_DAT | 數據建立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100 | ns | ||
| tSU_DAT | 數據建立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50 | ns | ||
| tHD_DAT | 數據保持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10 | 3450 | ns | |
| tHD_DAT | 數據保持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10 | 900 | ns | |
| tHD_DAT | 數據保持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10 | ns | ||
| tSU_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建立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4.7 | μs | ||
| tSU_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建立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0.6 | μs | ||
| tSU_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建立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HD_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保持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4 | μs | ||
| tHD_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保持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0.6 | μs | ||
| tHD_STA | 啟動或重復啟動條件的保持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BUF | STOP 與 START 狀態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4.7 | μs | ||
| tBUF | STOP 與 START 狀態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1.3 | μs | ||
| tBUF | STOP 與 START 狀態之間的總線空閑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0.5 | μs | ||
| tSU_STO | 停止條件的建立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4 | μs | ||
| tSU_STO | 停止條件的建立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0.6 | μs | ||
| tSU_STO | 停止條件的建立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0.26 | μs | ||
| trDA | SDA 信號的上升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1000 | |||
| trDA | SDA 信號的上升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20 | 300 | ns | |
| trDA | SDA 信號的上升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120 | ns | ||
| tfDA | SDA 信號的下降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300 | ns | ||
| tfDA | SDA 信號的下降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1.4 | 300 | ns | |
| tfDA | SDA 信號的下降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6.5 | 120 | ns | |
| trCL | SCL 信號的上升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1000 | ns | ||
| trCL | SCL 信號的上升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20 | 300 | ns | |
| trCL | SCL 信號的上升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120 | ns | ||
| tfCL | SCL 信號的下降時間(1) | 標準模式 | 300 | ns | ||
| tfCL | SCL 信號的下降時間(1) | 快速模式 | 6.5 | 300 | ns | |
| tfCL | SCL 信號的下降時間(1) | 超快速模式 | 6.5 | 120 | ns | |
| tSP | 被抑制的 SCL 和 SDA 尖峰的脈沖寬度(1) | 標準模式、快速模式和超快速模式 | 50 | ns | ||